沈阳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什么?
| 招商引资政策 |2025-06-10
内容概要
沈阳市构建多维立体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以结构性减税框架与土地资源配置创新为双轮驱动。在产业扶持层面,对先进制造、数字科技等领域实施梯度式增值税返还,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可获最高30%的用地价格折让,并配套弹性出让年限机制。跨境资本流动通道方面,依托自贸区政策试验田,推行离岸贸易外汇结算豁免及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试点,降低企业汇兑成本逾15%。针对招商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性,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对研发投入超千万元的企业给予1:1配套补贴,同步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认证制度,强化上下游资源定向导入。
沈阳税收减免与用地保障
在深化招商引资战略框架下,沈阳市构建了梯度化税收激励体系,对符合产业扶持导向的外资项目实施增值税地方留成最高80%的返还政策。先进制造业及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可叠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20%的专项优惠,形成"政策叠加—技术升级—产业跃迁"的良性循环。
建议投资主体优先选择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载体,其土地供应采取"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工业用地基准价格较同类城市低15%-20%,并配套最长50年的弹性出让年限。
用地保障层面,招商政策明确对固定资产投资超10亿元的战略性项目实行"用地预审—规划调整—指标配给"三同步机制,优先保障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政策支持领域的空间需求。针对存量低效用地,政府创新推出"腾笼换鸟"置换计划,允许企业通过容积率提升补偿方式获得30%的土地开发强度奖励,有效破解土地资源错配难题。
金融创新与跨境结算便利
沈阳市在深化招商引资战略框架下,构建了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重点推进跨境金融集成服务创新。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率先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账户管理机制,允许企业通过单一账户实现跨境资金归集与划转,显著提升跨国经营主体资金调度效率。同步推进产业扶持导向的专项信贷产品开发,针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领域,推出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差异化融资方案,有效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在结算端,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跨境支付系统,将传统贸易结算周期缩短40%以上,配套建立外汇衍生工具风险补偿机制,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汇率避险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重点产业园区同步实施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对单笔500万美元以下的真实贸易背景业务实行“先付后审”模式,此举被纳入省级招商政策创新案例库,成为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地的核心竞争要素。
产业集聚与人才奖励政策
依托招商引资形成的产业协同效应,沈阳市通过差异化产业政策引导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形成空间集聚。中德装备园等核心载体实施"链主+配套"模式,对入驻企业按技术能级给予最高8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同步推进研发投入增量补贴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在人才激励层面,招商政策创新性设立"候鸟型专家"津贴制度,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团队提供最高200万元奖励,重点企业新引进的博士人才可享受三年期住房补贴及子女教育优先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网联汽车等先导产业试点"人才飞地"机制,允许研发机构跨区域配置核心团队并享受本地奖励待遇,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闭环生态。
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
沈阳市通过构建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矩阵,实现从意向接洽到投产运营的闭环式服务架构。在立项评估阶段,政府专班依托动态产业图谱精准匹配产业政策导向,通过"多规合一"平台实现用地预审与能耗测算同步推进。针对年投资额超10亿元的战略性项目,创新实施"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将规划许可与施工许可办理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建设运营期则推行"要素配置清单"制度,由发改、工信、金融等部门联合组建要素保障专班,按月调度供电、环评、用工等28项关键要素供给进度。同步建立数字化风险预警系统,对项目资金到位率、建设达标率等12项核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当偏离阈值时自动触发跨部门会商机制。依托中德装备园等国际合作载体,试点"国际标准+本地适配"服务体系,为外资项目提供从跨境法律咨询到本地供应链对接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形成产业扶持政策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力的新型招商政策实施范式。
